考点 1:动机与激励
(1)动机是指人们从事某种活动、为某一目的付出努力的意愿,这种意愿取决于目标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人的需求。
(2)动机有三个要素:决定人行为的方向,努力的水平,坚持的水平。
(3)动机分为:外源性动机(外在动机):看重工作的回报 内源性动机(内在动机):看重工作本身
第二节 激励理论
考点 1:需要层次理论
1.主要内容
(1)生理需要
(2)安全需要
(3)归属和爱的需要
(4)尊重的需要
(5)自我实现的需要
2.主要观点:
(1)不同时期表现程度不同
(2)未满足的是主要激励源,满足的不再具有激励作用
(3)层级越来越高
(4)三个是基本需要,后两个层次为高级需要
3.管理上的应用:
(1)管理者需要考虑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,并为每个层次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激励措施
(2)管理者需要考虑每个员工的特殊需要,因为不同人的需要是不同的
(3)组织用于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投入效益是递减的。
考点 2:双因素理论
1.赫兹伯格提出的,又称“激励-保健因素理论”。
激励因素:成就感、别人的认可、工作本身、责任和晋升等
保健因素:组织政策、监督方式、人际关系、工作环境和工资等
考点 3:ERG 理论
1.三种核心需要:
(1)生存需要(对应“生理需要”和部分“安全需要”)
(2)关系需要(对应部分“安全需要”“归属和爱的需要”和部分“尊严需要”)
(3)成长需要(部分“尊严需要”和“自我实现需要”)
2.理论的应用
(1)各种需要可以同时具有激励作用
(2)“挫折-退化”的观点:如果较高层次的需要不能的得到满足的话,对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欲望就会加强。
考点 4:三重需要理论
(1)成就需要:选择适度风险;责任感较强;希望及时反馈
(2)权力需要:喜欢支配、“发号施令”;喜欢竞争,追求出色的成绩
(3)亲和需要:注重人际关系,被管理者的角色,出色的经理亲和需求较弱,过分强调将影响环境
考点 5:公平理论
1.亚当斯提出:人们不仅关心自己的绝对报酬,而且关心自己和他人在工作和报酬上的相对关系;员工倾向于将自己的产出与投入的比率与他人(成为对照者)的产出与投入的比率相比较, 来进行公平判断。投入:带给或贡献给工作的产出:察觉到获得的报酬
2.员工进行公平比较时既可能是纵向(自己)的有可能是横向(他人)的。
3.恢复平衡的方法:
(1)改变自己的投入或产出;
(2)改变对照者的投入或产出;
(3)改变对投入产出的知觉;
(4)改变参照对象;
(5)辞职。
考点 6:期望理论
1.弗罗姆提出:人们之所以采取某种行动,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行为可以在一定概率上达到某种结果,并且这种结果可以带来他认为重要的报酬。
2.效价 x 期望 x 工具性=动机
效价:个体对所获报酬的偏好程度,数量表示
期望:员工对努力工作能够完成任务的信念强度,概率表示工具性:员工对一旦完成任务就可以获得报酬的信念
3.期望理论的特色:强调情景性